| 首页 | 视觉资讯 | 平面视觉 | 环艺设计 | CG视觉 | 设计教程 | 人物 |
视觉资讯
设计资讯 网络媒体 设计征集 书刊
平面视觉
画册 包装 VI 招贴 标志 创意 文案 理论
环艺设计
建筑设计 室内设计 景观设计 家装设计
CG视觉
插画 3D视觉 动漫
设计教程
平面教程 网页教程 多媒体教程
人物
设计师 设计公司 人物访谈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视觉 >> 人物 >> 人物访谈 >> 正文
王序:"借鉴"就是重新创造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视觉联盟 | 时间:2007-1-7 【字体:
 2006年11月23日,视觉联盟 视觉同盟  蓝色理想  NewWebPick  设计中国  七色鸟  东方视觉  艺网  中国插画网  我爱设计网 不周风个人站 多家网站通过征集网友的提问的方式,委托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田飞,联合采访了正在此进行教学工作的中国设计界先行者王序先生。以下为采访记录。  

首先非常感谢王序老师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  
您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我们代表的是中国最基层的设计师群体,这样的对话应该是很有趣的。因此我们希望能通过网络的形式聆听您对年青设计师的一些疑问的独特见解。
王序:好的。

问:王序先生可否谈谈您对设计中“借鉴”一词的看法?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想到去年关于广岛60周年的纪念活动,日本主办方要求我用传真的方式去做一个作品。对于这个作品,我就采用了“借鉴”的方式。我“利用”了以前在西安碑林参观时,看到的一些石碑的残缺字。(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当年参观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可惜,因为这些碑文保护得这么不好,经过这么多年历史战乱和其它原因等原因,这些破损的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所以在去年关于“广岛长崎原爆六十周年纪念”的设计想法中,我想到了利用“残缺字”的方案。实际上,我是借用了真实的石碑里的残缺字把它应运到我的设计当中。我觉得“借鉴”的里面有重新定义和创造的成分,就是对所运用“材料”的它进行重新思考和“创作”,有设计师的理解和重新创造。我觉得可以说是“借鉴后的重组”,或者说是“重新创造”。但是,设计师的工作里一定是有“借鉴”的。如果没有西安碑林的提示,设计师就不能“借”。“鉴”的含义里我认为包含着判断和理解还有“鉴”的方式来表现。“鉴”就有鉴赏、鉴别。这里面就包含了一些对所用材料在理念上的定位问题。

说到“借鉴”,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的借鉴。我有一个自己的例子。这个话题要从二十年前我的一次经历谈起。当时,我在香港工作,有机会听到日本的杉浦康平先生的一个演讲。在他的演讲中,演示了一个作品,可以说我得到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永恒的记忆。这个作品是一本书,书的封面和封底是用烫碎金方法去解决的,“碎金”铺满了封面到封底的某一个地方就停了下来,没有全部烫满。当时杉浦康平先生的解释就是:“因为客户的费用有限,没有办法一直将烫金延续到全部封底,他们的钱用到这个地方就到头了。”虽然当时大家哄堂大笑,对他这个风趣的解释觉得非常有意思,但它对我就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记忆。在今年,我为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的回顾80年代的艺术展设计一本作品《创造历史》中,用到了这个方法。我在封面和封底铺了一个德国的新材料,印刷工艺也比较复杂,我根据书的数量和经费问题,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只铺到刚过书脊的封底某个位置,而没有完全铺满。因为经费确实有限,材料也很昂贵。如果没有杉浦康平在二十年前的那场演讲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那么在今天,我也绝对不会用这种方法去进行创作和思考。那么,这种形式算不算是一种“借鉴”呢?

碰巧的是,今年的12月5日,杉浦康平在深圳有一个展览,策展人吕敬人先生将在5号的下午安排一个与杉浦康平先生的对谈,我非常荣幸地被邀请在其中。在这次对谈过程中,我一定会把这本书以及我二十年前的回忆与今天的作品,当面送给杉浦康平先生,以了结我的一个心愿:从事这个专业的一辈子,杉浦康平先生仍然是我的导师,难以忘怀。

同时呢,就是想提醒一下今天的年青设计师,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些设计师对于年青人的影响也是重要的------这种影响不是泛泛的,比如杉浦康平先生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那是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事情。我同时想反问你们年青人,有没有我当年那种状态呢?有没有那种对专业的执着热爱? 

网站的设计是一种可用性的设计,那么请问平面设计的可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个人觉得平面设计首先是传递信息。这是它最主要的一个关键。那么可用性的表现,我觉得它是列为传递信息之后的一个问题。首先,平面设计的可用性是无可置疑的,平面设计本身就是可用性的设计。而网站设计也是传递设计的一种,它有它的可用性,平面设计也是一样的。那么另外一点可用性,好比说,象“伊云(evian)矿泉水”的包装,象“千禧之年”做的包装,我觉得它就有收藏的价值。

这种具有收藏性的设计作品还有很多,例如二十世纪的一些杰出海报,它是可用性的。可以用来回顾、收藏、拍卖等价值。我觉得这都是可用性的一种表现。另外一个常见的可用性,好比说书籍。你设计完成后,人们是不是需要翻动才能看到里面的内容呢?这又算不算平面设计的一种可用性呢?还有网站,别人一定需要点击,查询,从这点讲,书籍和网站的设计是不是一样呢?那么你这本书,设计完了之后是不是就摆在那里呢?不是的,别人需要看、欣赏、翻动,可以产生“五觉”,即视觉、嗅觉(油墨的味道)、触觉(手感)、听觉(翻阅书的声音)、与书的交流感觉。 从这点讲,它的可用性是否比网站更多呢? 

您觉得设计师之间以何种方式交流更能提高水准? 论坛?聚会?展览?
把后面那三个问号去掉,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当然还有更多,包括WorkShop等等。

您如何看待现在设计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以前的设计师涉猎范围似乎更广,而现在的设计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如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
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分工越来越细”对某些设计师来说是合适的。我建议年青的设计师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例如插图,可能需要某种风格,我觉得甚至连插图设计师的分工都可以非常细,就是由风格来界定分工。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纽约的ADC竞赛,每年都会呈现一些从来没有冒出过头的年青插画师,他们的作品可能会得到银奖,甚至金奖或者全场大奖。为什么他们会这样突然冒出头来呢?就是因为他们的插图有风格。如果在纽约ADC获奖,那么将会对他未来的工作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很多客户会委托他来完成一些插图业务。

当然,人的一生,不可能做太多的事情。能够专注一样事情,前提是他对这个事情非常热爱,我觉得这也足够了,不能用好高骛远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一生。 “涉猎范围广”对某此设计师来讲也是合适的。这类的设计师也是有的,他们的兴趣没有在单一方面,好处是不同的设计会对不同的项目会产生影响。

当然目前的设计专业之间的借鉴是越来越多了,这里我们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那个关于“借鉴”的问题上了。 为什么存在这样的情况呢?就拿提问中说到的专业分工来说,比如有的品牌设计是要应用至包装上的。你只明白品牌的设计,但不知道如何在包装的三维空间上如何展示,那是不是有问题呢? 你只懂得包装的设计,但不明白品牌的设计,那如何在包装上体现品牌呢?所以它们之间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相互之间的运用的思考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以前的设计师涉猎范围似乎更广”这个状况,不是以前,现在同样是存在的。我建议年青的设计师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思考和考虑的。 这里面同样存在有风险。比如一种风格的插图设计师,他遇到的客户相对会比较少,因为他只有一种风格。这是一种风险。但是一旦他这种风格,可以能够得到认可,欣赏,他很容易成功。而对于那些涉猎范围广的设计师,他们可以从不同的项目中得到一些相互作用的乐趣,但是他们的路,离成功的那条路相对会远一些。

您所指的成功是?
比如得到认可,成名,为专业做出更多贡献等等。专业成功的认可必须得到国际性的认可,我认为。比如在国际竞赛上保持一定的获奖率,而不是只有一些昙花一现的设计,这也是很重要的。

您认为自己更多的是一个专注型的设计师,还是涉猎范围较广的设计师?
我更多的算是一个涉猎范围较广的设计师。目前做的包括书籍,海报,品牌,推广,策展,也做了一些产品。当然也涉及了一些环境方面的设计。

您80年代在香港工作过一段时间,不知道您怎么看待香港与内地间设计交流的状况?从80年代到今天有什么大的变化?
80年代是不一样的,那个时代香港的设计是走在前面的,有一种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风格。内地是刚刚改革开放,而香港已经将东西方结合的思想应运到设计中。我们也是从香港开始学习。事实上,我觉得香港也是受到日本的启发,主要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问题。比如日本是东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融合,香港是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融合。接着下来,我们改革开放之后,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设计模式和方式,香港是走在前面的。现在的情况不太一样了,中国目前的设计已经大大的进步了。就目前的设计来说,可以说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大家思考的问题更加宽泛了,不会仅仅局限在民族和国际的问题争论上。再加上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目前经济急速膨胀,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状况。已经不是我们通过这种简单的学术上的描述,或者应用东西方的元素来解决设计方案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针对您个人的。很多设计师都会出版自己的作品集并通过这种形式来影响更多的人,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您有这样的举措,可以问问原因吗?
答:说起来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得承认,我没有出版自己的作品有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将自己的作品经验与学生一起分享,这确实是有一点自私。但是,我对自己的创作确实存在着不甚满意的地方,认为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也很难整理出自己特别认可的作品。所以造成目前这样一个状况,在网上也好,在其它社会媒体也好,我发布的东西都比较少。

这可能就是主要原因。但,我已经在目前所承担的教教学中,将自己的很多经验和同学们分享。我目前主要是在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里教书;利用就是就是通过一些国际性的演讲,比如今年9月在日本演讲时,给日本学生展示了一些创作和作品。
我想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够的,有很多局限性,希望谅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版权申明:
       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需使用本站作品,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一视觉(www.vision1.cn)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如果我们的文章有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联系我站编辑人员,注明网址及文章,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最新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专访2008奥运会奖牌主创设计师肖勇
    普通文章日本插画师Gez Fry访谈
    普通文章寻访著名韩国3D插画师-李素雅
    普通文章2009年大冬会会徽设计者关雪仑访谈
    普通文章Vista系统桌面墙纸设计师访谈
    普通文章王序:"借鉴"就是重新创造
    普通文章华君武的漫画人生
    普通文章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漫画就是乌鸦嘴
    普通文章诺基亚首席设计师柯蒂斯访谈
    普通文章LG巧克力手机设计师车康熙访谈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 2006-2007 第一视觉(Vision1.cn)
    Copyright © 2006-2007 Vision1.cn All rights reserved